各位好,今天将为各位分析下,水稻施肥,以及水浆管理方面的知识,想知道详细内容的,可以进来认真了解下。
一、水稻施肥
1.水稻需肥特性
氮、磷、钾的平衡:氮,磷和钾是水稻成长发育所需的***营养元素。任何一种元素的营养不足都会导致异常成长发育并降低产量。从大多数营养水的定律可以看出,这种缺乏元素已成为生产中的障碍因素,也是施肥时要解决的******个问题,显示了营养平衡的重要性。
氮:从稻米中吸收,每生产100kg稻米和100kg稻草需要从泥土中吸收1.5-1.91kg的纯氮。从理论上讲,每亩生产500kg大米需要8-10kg纯氮。泥土提供的氮量随泥土类型和自然条件而变化,通常占水稻吸收总量的30%至50%。磷:水稻对泥土中的低磷有很强的适应性,磷的转移和再利用率很高。磷可使得根部发育,幼苗成长以及早熟和籽粒充实。尽管水稻对泥土磷含量的要求较低,但是当泥土的磷低于2x10~4x10-时,它将影响水稻的正常成长。通常,每生产500kg大米需要从泥土吸收4.0到7.5kg五氧化二磷。
钾:钾不是水稻的结构成分,但钾与氮的吸收,质子生命活动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。当植物的钾氮比低于0.5且泥土中的有效钾含量低于5×10-时,钾可以影响水稻干细胞中纤维的积累并增强植物抵抗倒伏的能力。水稻出现缺钾症状,影响产量。
早期和中期营养吸收的平衡:水稻对营养的吸收在不同的生育阶段有所不同,一般在苗期不吸收。随着移植恢复绿色,植物体逐渐成长,肥料吸收的量逐渐增加直至抽穗。峰值达到***高,然后随着根部活力的下降,而开始变得少。但是,整个生长时发育期被视为早期和中期考虑。
2.早育秧大田施肥技术
早秧大田施肥技术的改进表现在两个方面:
(1)施肥方法
对于基肥施用,使用干作物和干层全层施肥;对于追肥,首先要使用旱田,以使田间泥土耕作层中的水处于不饱和状态。这样,由于氨的直接挥发,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浸出,反硝化和反硝化以及田间藻类和杂草的消耗表现出水田中的氮损失,从而提升了肥料利用率。追施氮肥时,地表水中硫酸铵的利用率为45.4%,尿素的利用率为34.8%,碳酸氢铵的利用率为26.8%。根据改良的早苗田施肥方法,氮肥利用率可提升10%至20个百分点,相当于每亩水稻产量为500-600kg,将纯氮从15-17kg减少至约12kg的纯氮气。
(2)平衡运筹
根据叶片早期成长快,根部功能长的特点,减少了早期肥料的使用比例,以防止茎bore过度成长。满足产量阶段的营养需求。肥料管理比例:基本肥料40%,分解肥料20%,穗粒40%。但是,当转移双季早稻时,温度通常会降低并且肥料会缓慢分解。此外,早稻的有效分蘖期较短,因此必须将50%-60%的肥料用作基础肥料,20%-30%用作分割肥料,以及20%的穗粒肥料,有利于满足早苗的营养需求。
二、水浆管理
1.水稻需水特性
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(1)水稻的生理需水
它直接用于水稻的正常生理活动并保持体内平衡。所需的水是生理水。水稻吸取的大部分水量因蒸腾作用而流失。
(2)水稻的生态需水
指用于调节空气、温度、湿度、营养、抑制杂草等生态平衡,创造适于水稻成长发育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。
(3)水的调温作用主要是水的比热、气化热和热传导率决定的。在泥土的水、气、土三项中,以水比热***大,气化热亦高,仅传导热比较低。所以水层对稻田的温度和湿度调节作用较大。
(4)在水层条件下,泥土减少,有机物质进行的速度变得缓慢,从而并积累更多。稻田灌溉过程中,泥土氨化细菌增加,氨化作用强,氮素供应增加。维持水层还可以使泥土中的氨氮难以流失,有利于根系吸收。水层还易于释放诸如磷,钾和硅等矿质元素,有利于维持和改善泥土肥力。另外,通过对稻田水进行适当的排水和灌溉,可以掌控稻米的成长发育和杂草的发生。
2.大田灌水技术
旱秧移栽时,单株叶面积较小,生育初期水分蒸腾量较少,生理需水不多,加之早秧本身的抗早能力强。因此,移栽本田便可实行浅水灌溉,不需深水护苗,还要避免深水淹苗,以利增温发棵。在有效分孽期间,保持浅灌和湿润相结合,推动分蘖和根系同步快速地成长发育。
由于旱秧移裁后的根茎叶蘖成长具有“爆发效应",多数表现为够苗期提前,高产裁培要求把高峰苗掌控在成穗数的1.2-1.3倍范围内。为此,晒田始期应该适当前移,当达到90%等穗苗时,即开沟放水晒田。生产上应掌握“苗到不等时”和“时到不等苗”的原则,坚持分次轻晒,避免一次重晒“急刹车”。分次轻晒田要求每次晒田的时间约为0.5个叶龄期,即4~5天;晒田达到0~5厘米土层含水量达***大持水量的80%即上水。
以上的内容,便是今天小编跟各位分析的知识要点,有问题的,可以提出来,我们会及时给您答复的。